

日前,备受关注的茅台集团董事长权杖交替已在十分低调的状态中完成,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接任季克良担任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刘自力出任副董事长,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这标志着茅台集团已经进入“袁仁国时代”,进入“袁仁国时代”,茅台将向何方发展?
关于规模与战略
由于受茅台较复杂而稀缺的生产工艺制约,产能瓶颈一直成为茅台规模发展的困局,但这并不影响其中国酱香型龙头老大的地位。进入“袁仁国时代”后,茅台的规模布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此前,袁仁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纵向和横向详细分析了茅台在白酒行业中的地位。他说:“从纵向比,茅台每年的效益是呈现两位数增长;从横向比,虽然茅台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军者的地位,但如果把茅台放到国际酒业来比,我感觉差距很大,英国的帝亚吉欧去年的销售收入是1200多个亿,而法国的保乐力加也是700多个亿。”显然,袁仁国已充分认识到茅台存在的差距,为此,他表示从纵向比要居安思危,从横向比要居危思变和居危思进。在此基础上,袁仁国胸有成竹地说:“茅台酒的战略计划要不断修订、不断提高,在2012年要力争达到3万千升,到2015年力争达到4万千升,到2020年力争达到5万千升。”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在进入“袁仁国时代”后,茅台或将产业链延伸并放大至浓香型白酒、兼香型白酒和啤酒产业,将其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中国酒文化之都”。
为了解决茅台的产能释放问题,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长期从事酒文化研究的专家、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均红认为,茅台新一届管理层应该积极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开启茅台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充分认识到茅台酒凭借其酿酒历史悠久、酿酒条件独特、酿酒工艺特殊而闻名全国的独特性;充分认识到茅台酒较复杂稀缺的生产工艺决定了通过产能释放实现内涵式增长是发展的最佳策略,并通过产能释放增加销量;充分利用茅台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等资源,依托公司资金、工艺及技术的优势,稳步扩大茅台酒生产能力,通过放量、提高出厂价平抑终端价增速过快是公司的最佳战略措施。
关于文化与品牌
长期以来,茅台在“政治文化、红色文化”这篇文章上做得很好,但对茅台酒文化概念的挖掘、利用与升华不够充分,只把“国酒茅台”作为核心文化。如何定位茅台酒文化概念?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五林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茅台应以道家无为文化为其文化品质,让道家文化与茅台形成完美的融合,并将道家无为文化发挥到极致,从而为茅台走出一条国际化道路做好铺垫。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郭五林认为,进入“袁仁国时代”后,茅台如何打好生态文化牌、酒文化人才牌和道家文化牌,解决厂镇合一带来的诸多弊端,是“袁仁国时代”值得深入、认真研究的关键问题。
在品牌再造的激烈竞争时代,茅台酱香型白酒的“国酒”地位和品牌虽然无人匹敌,但从快速崛起、遍布大江南北的“赖茅现象”可以看出,茅台的品牌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茅台的品牌及文化建设,黄均红认为,白酒独特的酿造技术和固态发酵工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高档白酒茅台应凭借其文化内涵和资源稀缺性,逐步向奢侈品行业靠拢。中国白酒历史悠久,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企业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也是最应该成为奢侈品的白酒品牌。它们具备奢侈品所有的属性:优良的品质、稀缺性和独特性、悠久的历史、传奇的品牌故事以及身份的象征,酒类奢侈品市场将是未来中国白酒的一个亮点。
关于营销与国际化
茅台以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感情营销、诚信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个性营销、事件营销等“八种营销”著称,其营销理念定位于“坚持八个营销,追求和谐共赢”,因此形成了茅台“和平崛起”的态势。进入“袁仁国时代”后,茅台的营销策略会不会有所变化?业界人士分析认为,虽然目前还不太明朗,但相信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此,刘自力在《茅台模式到黔酒模式——“十二五”再造一流品牌的回眸、前瞻与思考》一文中对袁仁国推行的营销理念作了充分的肯定。
茅台拿什么走出一条国际化道路?黄均红认为,国际化是顶级品牌文化营销的最终导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将逐渐深化,文化营销将成为品牌消费品的最高营销境界,茅台应从中华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递开始,阐释白酒的文化积淀,向国际市场整体推出茅台酒,采取举办专业交易会、品酒会、媒体广告、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为茅台酒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贵州茅台可以学习和借鉴帝亚吉欧的成功经验。
口味不是国际化的障碍。有种观点认为,外国人因为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等原因不会饮烈性酒,难以接受中国白酒的口味。袁仁国对此不太认同,他说:“形形色色的进口酒涌入中国时,并未照顾过中国人的饮酒习惯,但它们仍然成功地改变了部分中国人的饮酒喜好,并占领了庞大的中国市场。国际酒业品牌在中国长期培育市场引导消费习惯的做法证实,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撑,有强大的品牌魅力,有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口味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认为啤酒、葡萄酒、洋酒等外来酒种在中国能够蔓延开来,中国白酒一样有可能走出中国,走出华人圈,走向世界各国的消费者。”
品牌经营是帝亚吉欧的成功之道。帝亚吉欧全球CEO保罗·华尔士认为:“没有品牌,再高档的酒,只是一瓶变了味道的水。”帝亚吉欧对如何融入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因为一个市场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够自动移植到另一个市场去。每个市场都要投入新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在英国找到英国的方法,在中国找到中国的办法,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修正的过程。这或许也是茅台酒需要做的,免税店销售只是一个自然销售的探索,背后的品牌国际化经营才是茅台未来努力的方向。
帝亚吉欧的“理性饮酒”理念也许值得贵州茅台学习,茅台酒需要为自己的国际化树立品牌理念。茅台酒在国内的营销,消费者所能感受到的是“国酒茅台为您报时”、茅台酒的口碑传播、媒体对茅台酒高价、缺货和提价的免费宣传等。然而茅台酒的理念是什么,这一上升到更高品牌层次的内涵,茅台似乎缺少了些,至少在消费者当中没有形成,也许只是超高端酒代表的形象,所以茅台在与消费者的沟通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业界人士认为,通过华侨带动和推广茅台是袁仁国的策略。目前,茅台正在筹划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地建立销售网络。对此,袁仁国说:“比如法国的华侨很多,仅巴黎就有一万多家中国餐馆,如果这些餐馆每天卖一瓶,一天就有一万瓶的收入。这些销售渠道建立后,再让茅台进入这些国家的免税店。”
关于承担振兴黔酒责任
贵州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三子(即:一间房子,一棵树子,一个瓶子)”战略,其中就包含量了茅台这个酒瓶子。茅台进入“袁仁国时代”后,如何在“三子”战略中承担振兴黔酒的责任?袁仁国有其独到的见解:一是要坚持传统商业价值观,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从不盲目提升产能,不为节约成本而偷减工序;二是要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四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五是要对品牌的坚定和自信;六是要坚持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七是要坚持消费者永远是第一位的理念。这是根本,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八是要坚持工艺规程,崇本守艺,储足陈酿,不挖老窖,不卖新酒,为茅台的可持续发展贮足后劲;九是要坚持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回馈社会。
贵州有悠久的酿酒历史,有许多其他省区不具备的特殊资源。特别在贵州走向大发展的今天,黔酒诞生的这片土地再不是边远、落伍的代名词。贵州持续改善的交通环境、整合力度加大的丰富资源、开放度更高的企业环境,以及加快发展的产业政策,使得贵州白酒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回顾贵州白酒过去30余年的历史,曾创造辉煌,也曾跌落低谷。我们只有找准当年贵州白酒为何衰败的原因,才能在振兴的道路上更好地把握方向和尺度。
如果说,当年贵州白酒的繁荣是因紧张的供需矛盾所形成,那么今天茅台乃至贵州白酒的繁荣就应该是这些年来茅台执着打造的文化、健康理念得到市场和消费者一致认可,其品牌、质量得到极大的认同的结果,是今天走向富裕的中国社会,对品牌、品质的再认识、再深化,是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后的理性选择。茅台集团应充分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以资源优势为支撑,以品牌效应为拉动,从提高技术,规范管理,帮助扶持为契入点,带动黔北甚至黔酒的发展。
“未来10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用5至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为“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国酒文化之都”。这是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茅台、对贵州白酒的厚望。
茅台科学发展历程,使贵州省内的许多酒企深刻感悟到:今天贵州白酒的振兴之路,必须坚持贵州特色,保持和发扬自己独特的工艺和品质,走差异化的道路。于是,工艺被列入国家保密配方的董酒,再次回归自我,打出了特色牌;习酒在发展酱香的同时,坚持打造“多粮和谐共生,浓酱工艺相融,科技人文并茂,健康品位同享”独具特色的黔派浓香习酒,推行浓酱并举的战略。差异化的经营战略已使贵州的白酒品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初见成效。
可以预期,贵州茅台在未来10年的新崛起,不仅仅是贵州酒业对国内同行业的贡献,更是引领中国白酒屹立于世界酿酒业的一个重要事件,推动贵州省白酒产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的酿酒版图。
编辑:施红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