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华芳名酒博物馆
站内搜索:
  名酒文化  
  相关信息  
·馆长刘千忠76岁创办酒茶电子商…
·每日饮酒却能活到110岁
·汾酒与中国唐史学会联袂聚焦诗…
·白酒喝出健康来
·酒以成礼,中庸为上
·戏说酒徒与酒狂
·我国古代酒类管理与防伪--作酒…
·杏花村酿酒史
·中国的“茅台酒”
·酒与书法——笔走惊龙蛇
·中国酒的历史和分类
·中国古代十大宫廷贡酒
·白酒的历史和常识
·白酒起源与发展
·四川酒和文化
·中国酒令考略(下)
·中国酒令考略(上)
·酒场三十六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名酒文化清初罕见古石磨,多少酿酒往事中  
名酒文化
清初罕见古石磨,多少酿酒往事中
发布时间:2012/6/14 信息来源: 时代商报 信息作者: 浏览次数:1151





老龙口出土“子母孔秋坯磨(上磨)”被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现收藏在老龙口酒博物馆内。

 

  石磨盘早已消失的历史“遗迹”。

 

  在大东区珠琳路老龙口博物馆内,40300多年历史的古石磨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5年前,在老龙口酒厂院内挖出古石墨群后,外界对稀世罕见的古石磨猜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老龙口院内为何埋下那么多古石磨?到底还有多少古石磨没有挖出?今天,当我们走近这群古石磨时,仿佛置身于盛极一时的烧锅时代,同时翻开了中国传统酿酒的传奇历史。

 

  “古石磨群”轰动四方

 

  7年前,这群刚被挖据出来的古石磨,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尽管这个传统的酿酒工具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有关它的传奇身世,仍像谜一样吸引着我们。

 

  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馆长赵志闯回忆起当时发现古石磨群的情景,显得兴奋异常。那是2005311日,正是民俗中的“二月二”,工人们正在老龙口酒厂改建地枰挖土方,当挖到地下一米深时,一个个石磨“破土而出”。随着工程的推进,石磨越来越多,老龙口酒厂领导邹长顺当即叫停。现场清理出的古石磨,完整的有十五六个,残损的有20来块,其中大的磨盘达四五百公斤,小的也有一二百公斤,石质多为青色或红色马牙石。

 

  地下埋了如此之多的石磨盘,引来史学专家和众多媒体的竞相关注。国家级文物鉴定家、原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梦庚进行现场鉴定,这些石磨都是明末清初诞生的,它们比“义隆泉”烧锅还早10多年。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多、年代最久远的古石磨群。

 

  沈阳故宫博物院有关专家还发现,这批古石磨与沈阳故宫的下马碑属于同一石质,主产地在辽宁、山东一带。由此可见,孟子敬创办之初,其个人来头不小,颇受当时官府的重视与扶持。或许,这也是老龙口300年来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如此之多的石磨群被埋在地下,这在中国酒界堪称奇闻。究竟还有多少老石磨埋在老龙口地下?如此之多的古石磨群,是从哪里运到这里的?

 

  当我们走近这些老石磨群时,脑海里跳出更多的疑问号。

 

  关于老龙口地下的石磨群数量,民间猜测颇多。据一位现场目击的老人所讲,散落在老龙口院内地下的老石磨,至少还有几百个。王梦庚先生当时保守估计,至少还有200多个。

 

  这些石磨盘清晰表明,当年盛京此地老龙口的酿酒规模已经相当庞大。

 

  据史学专家介绍,早在康熙元年(1662年),晋商孟子敬不远千里,来到清朝的陪都盛京(今沈阳)投资,在小东门外一处50000平方米的空地,被这位久经商海的他一眼相中,并就此兴建了“义隆泉”烧锅(后改称为“万隆泉”,老龙口酒厂的前身)。

 

  孟子敬在兴建“义隆泉”烧锅时,这批老石磨已经在外闯荡了10多年。孟子敬到底引进了多少老石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当年“义隆泉”的规模应该是盛京城里首屈一指了。康熙、乾隆等清代四帝东巡盛京,就用大清贡酒的老龙口拜祭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那时,这批石磨应该正值“当打之年”。

 

  一段辉煌的酿酒往事

 

  我们步入老龙口酒博物馆,在众多被挖掘的国家三级文物石磨盘中,有一个最耀眼的国家三级保护文物-老龙口出土“子母孔秋坯磨(上磨)”。它是2005年挖掘的古石磨盘中最特别的一个,这个直径70厘米、厚35厘米、重量达500斤左右的古石磨造型独特,石质与众不同。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看到这个古石磨时,连声感叹,这样的石质没有见过。

 

  它到底是从哪里运来的?后人已无法考究。就在当年,它也算是石磨盘家族中的“名门望族”了。可见老龙口在当时正处于何种的鼎盛地位了。

 

  最特别的,则是在石磨上采用“阴阳鱼”造型,即取“阴阳变化生万物”之意,是主人美好愿望的寄托,而这恰与“义隆烧锅”中的“义隆”二字相契合(繁体“义”字,上“羊”下“我”,“羊”即“祥”,所以“义隆”的意思就是吉祥兴隆)。

 

  这个“阴阳鱼”石磨的磨槽整洁并有深度,是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古石磨,算是研究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稀世珍宝。

 

  这个如此完好的石磨为何藏身地下?这也没人能给答案。

 

  据一位当年目击现场的工人介绍,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古石磨,竟然有一人多高。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文物,老龙口采取了暂缓挖掘的决定。

 

  走进石磨盘的世界,你会惊叹曾经的中国酿酒技艺。在没有进入到工业革命的时代,石磨作为主要酿酒工艺之一,一代代人,就是依靠这些石磨盘,酿制出“龙吐天浆”的“大清贡酒”。

 

  从孟子敬创办老龙口伊始,这些石磨盘便成为酿酒过程的重要工具。老龙口选取的酿酒主料至今未变:东北特产红高粱,并且个个成熟饱满、外壳不脱落、无虫蛀、无霉变。酿酒辅料则为:新鲜无杂质、无霉变的稻壳和用大麦、小麦、豌豆等辅料自制而成的大曲块。

 

  选好主辅料后,为有利于原料淀粉颗料的吸水、膨胀、糊化、发酵,必须要将原料(高粱)粉碎成46瓣(碎米及粗面)。这时,正是石磨盘大显身手的舞台。每天都会有许多人精心地用石磨盘将高粱粉碎……

 

  目睹保存至今的古石磨群,我们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石墨大小不一,尺寸不尽相同,磨槽有深有浅。这是为何?

 

  专家介绍,根据不同的用途,石磨盘大致分成3种,磨大曲块的,要粉碎成细末;磨高粱的,要粉碎46瓣;磨大麦、小麦等,也要粉碎成细末。

 

  别小瞧石磨这一环。在传统酿酒工艺中,做酒是要做香的,这不同于只是做酒的小烧。石磨只将高粱粉碎成46瓣,目的是进行续楂发酵,像老汤一样不断积累香味成分。而将大曲块粉碎成细末,进行均匀分布,则是将曲粉和粮食中的各种成分转化成酒和香味。从石磨的不同用法来看,老龙口酿酒水平在当年已达到巅峰状态。

 

  300多年来,老龙口酒一直保持着清亮透明,窖香浓随,绵甘爽净,余味悠长。传统酿酒技艺功不可没。

 

  多少石磨烟雨中

 

  随着粉碎机代替46瓣粉碎的使用,这些古老的石磨盘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老龙口传统酿酒工艺中惟一被淘汰的工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默默贡献的老石磨,被孟子敬的后人们埋到老龙口的地下,不知是遗弃,还是被珍藏?

 

  在7年前发现的老石磨群之前,在老龙口办公楼原址,很早以前还曾发现大批的老石磨,数量达到惊人的几百个,都被遗弃掉。工人们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已经不用石磨了,石磨这么多占地方。

 

  这让我们感到无比惊奇,为什么这里的老石磨源源不断地出土,而不绝迹?纵观中国酒界,为何这样神奇?

 

  史学专家、酿酒专家做出这样的解释,当年孟子敬兴建“义隆泉”烧锅时,无论在规模和影响力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家大业大,石磨的用量也大。石磨盘用废了以后,又引进新的磨盘。周而复始,石磨的积累惊人。据珠琳路附近的老沈阳住户介绍,老龙口院内据说有一个挺大的坑,里面有用过的不少做酒的东西,盛酒的老碗,还有石磨都在其中。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白酒业进入一个发展高峰,很多酒厂从城市中心搬出。幸运的老龙口一直在原厂区,340多年从未变动过。如此长久的原址原厂继续酿酒,国内绝无仅有,从而有效地保留了自己的家当。

 

  和老酒井、老窖池、老酒海一样,老石磨亦是中国灿烂酒文化的最好见证者。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中国名酒收藏酒文化博物馆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ADD):湖北省仙桃市何李路20号(2号楼1单元302室)  邮编:433000       鄂ICP备2024079672号-1
电话(TEL):0728-8219999 15327846007  传真(FAX):0728-3493992 邮箱(E-mail):a26079999@163.com 
技术支持:新梦科技 [后台管理]
开放时间:0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总浏览量:30340627次 昨日浏览量:2032次 今日浏览量:10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