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投资逾11亿元的五粮液机场被国务院正式批复立项的消息披露后,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网友、微博的热议与质疑,甚至引发了律师叫板“五粮液机场”的事件,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才亮律师向民政部发出了律师函,要求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取消以“五粮液”命名的宜宾机场。那么,宜宾以“五粮液”命名的机场,对于宜宾在“中国白酒金三角”中发挥核心区地位作用,究竟有哪些积极意义?对于五粮液实施“千亿目标战略”和“世界名酒战略”的实现,有什么推进作用?为此,《华夏酒报》记者走访了业内有关人士。
前奏:与四川航空牵手
2010年11月5日,川航一架A330宽体客机平稳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机身为“五粮液”主题彩绘的飞机格外引人瞩目。这是川航和五粮液集团强强联手的“新尝试”,至今,双方已经合作了一年多。那么,川航和五粮液集团强强联手的“新尝试”有什么成效呢?
成效一:
让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走向世界
“川航首架‘五粮液号’A330客机主要执行马尔代夫、首尔、莫斯科等世界热点旅游目的地航班任务,将来还将进一步开通从成都到东南亚、欧洲、大洋洲的少量国际航线。”一位川航负责人告诉《华夏酒报》记者。
对此,正如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桥在首航仪式上表示的那样:“白酒被世界科技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肩负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任。冠名川航可以利用川航航线资源,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白酒文化的神韵和魅力。”
成效二:
五粮液创造了领先的出口创汇业绩
2010年,四川发布《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指出,围绕“三中心、四基地”建设,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要加快进出四川运输线路的建设,在产业方面要以川酒、川烟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五粮液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已被实践证明,近几年来,五粮液在行业内创造了遥遥领先的出口创汇业绩。五粮液在全球的销售网络已辐射到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大洲,远销3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白酒出口的95%以上,仅在纽约就开了3家分店。
成效三:
标志着“世界名酒战略”正式起航
川航和五粮液集团强强联手后,2011年5月,五粮液走进韩国首尔,携五粮液、五粮醇等旗下品牌参加了第九届韩国国际酒类展销会,并举行“世界名酒五粮液·相约首尔”品鉴会,与韩国乐天酒类株式会社达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五粮液集团与川航的合作,川航负责人李海鹰表示:“这是两大川企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挑战两大川企创新能力的一次挑战。这一合作不仅是川航与五粮液在创新上达成的一次共识,更是两大川企共同走出四川,走向世界的一次完美尝试,让世界认识川企,让全球了解四川。”
落地:酒都宜宾需要五粮液
一个地方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民俗,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人文底蕴和精神气质,具有着内在魅力价值和外在名片功能。
宜宾,是“中国白酒之都”,也是五粮液的故乡和原产地。在宜宾这块土地上,有着四千多年的酒文化史,有着不可复制的酿酒自然生态条件。借助这一优势,宜宾逐步将白酒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尤其是四川省政府推出“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以来,宜宾已经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如何做强做大这一产业,造福宜宾人民,便成为540多万宜宾人民建设美好宜宾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整合宜宾优势资源,是确保宜宾“一号产业”做强做大的突破口。
以“五粮液”来命名宜宾机场,成为做强做大这一优势产业的推动力。对此,《宜宾晚报》主编毛开云专门撰文指出,宜宾机场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至少有四点理由:第一,宜宾机场的迁建和命名并不是宜宾的单方行为,而是得到了国务院和四川省的认可;5月14日,四川省政府关于《四川宜宾五粮液机场建设工程项目》立项请示已经经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立项;第二,宜宾五粮液机场并不是首家以企业命名的机场。早在去年,贵州就以茅台命名机场并在今年开始动工修建;第三,以企业命名机场,其实跟以企业命名道路是一样的道理。道路和机场都是公共资源,既然道路能以企业命名,机场为何不能以企业命名?第四,将宜宾机场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符合宜宾实际,可以让地方和企业实现“双赢”。宜宾机场以“五粮液”命名,并在“五粮液”之前加上“宜宾”的名字,既符合《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又能提高宜宾的知名度,扩大五粮液的影响力,显现了一个企业与地方合作双赢的发展模式。
毛开云提出,在“经营城市”过程中,宜宾创造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政府修建机场却以企业命名,这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政企合作、政银合作、银企合作的路子,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和采用。既能让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实行强强联合,不仅实现财源滚滚,而且互相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何乐而不为?何苦要质疑?”
宜宾学院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五林教授从五粮液“世界名酒战略”高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机场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不是公益资源,是航空企业与酿酒企业的强强联合,因此,以“五粮液”这个企业名字来命名一个机场的名字,对五粮液来说,一是可以加强对高端目标客户的宣传;二是能够获得较强的国际声誉,提升五粮液的世界名酒形象。
宜宾市副市长谢杰在宜宾机场迁建项目新闻发布会上称,宜宾机场的迁建工程,将改善宜宾交通,使得通往外部的交通更加便捷,让宜宾在西部乃至全国的区位优势更加显著,更有利于宜宾与外界的沟通。机场迁建更有利于东部优势资源向宜宾聚集,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前瞻:助力“白酒金三角”战略
实施“世界名酒战略”,一直是五粮液执着追求的,也是川酒走出四川、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
从五粮液亮相美国时代广场“中国屏”到与川航牵手,从唐桥提出让西方人把刀叉变成筷子、接受中国文化的理念到宜宾机场以五粮液命名,无一不说明五粮液人在用踏踏实实的脚步实施“世界名酒战略”,布局“川酒千亿产业”。
然而,承担重心意味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五粮液和中国白酒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上游,在物华天宝的北纬30度“微生物圈”上,同样也将造就一个如黄金般闪亮的经济生态圈。有了五粮液等一批龙头企业身体力行的带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将和法国波尔多一样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地理标志,“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崛起指日可待。
五粮液作为公认的世界名酒,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五粮液“十里酒城”是全球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拥有29882个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发酵池,比国内其他几大品牌的白酒发酵池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多;五粮液不锈钢罐储酒能力超过30万千升;从原材料到销售终端要经过近百道关口的严格质量控制,也成为白酒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五粮液拥有国内历史最悠久的600多年明代老窖池群,这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至今仍在源源不断的生产着琼浆玉液。此外,“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正在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宾以“五粮液”命名机场,不仅彰显了酒都宜宾博大精深的酒文化,而且有助于宜宾在“中国白酒金三角”中发挥核心区地位作用,也有助于五粮液“千亿目标战略”和“世界名酒战略”的实现,为中国名酒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经验。宜宾地方政府与五粮液共建共赢的“蓝天”畅想曲,将奏出更加优美和谐的乐章。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