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胜地遵义前往仁怀市的高速公路,终于在一个月前全线贯通。过去在崎岖山路上迂回前行运送茅台酒的大货车,开始在高速路上飞奔。
铺满柏油的整齐路面,预示着将来一场繁华的到来。高速路两边的广告牌开始一个个树立起来,上面还未来得及包裹内容,空白的钢架上仅留下一排简单的手机号码,等着未来的买主。
一条路的兴旺,是以另一条路的落寞作为交换的。高速路有时会与原来的老国道并列前行,一边是快速平稳的柏油路,一边则是坑洼不平、泥沙俱下的残破道路。在原来的国道边上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餐饮店,一部分已经人去楼空,寻觅新路边方便的地方重新开业,一部分则在突然凋敝的生意面前艰难支撑。
实际上,仁怀的兴盛发达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一位仁怀市当地官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才算是贵州白酒工业的第一次黄金岁月。当时,作为传统的酿酒产区,贵州白酒工业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工艺,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核心,包括茅台、董酒在内的2个国家名酒、5个国家优质酒、40个贵州名酒,共47个国内知名品牌组成的黔酒阵营。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国内白酒市场供不应求。茅台酒质优价廉,广受欢迎。从1980年开始,厂门口就经常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商人等待收购茅台酒。逢年过节,作为福利发给职工的一两瓶茅台酒,大多被外地客商高价买走。在市场比较单一的年月,相当一部分茅台酒就是这样扩散到了四面八方。
在国酒茅台的带动和影响下,当时仁怀市酒类企业几乎都走酱香型道路。省外亦有很多厂家慕名而来,希望茅台酒厂帮助他们生产好酒,继而挖人。一时间,茅台酒厂不少退休工人,就连一些退休的政工干部,也被挖去做技术指导。鼎盛时期,省外生产酱香型白酒的企业有30多家。
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和山西朔州假酒案的爆发,让整个行业进入冰点,仁怀镇的白酒生产企业,除茅台酒厂外,大多陷入漫长的萧条。直到2000年左右,缓过劲来的酒厂才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而现在,挖掘机彻夜不停的声音,正在宣告着另一场辉煌的开始。短短几年间,仁怀市到茅台镇的高速公路贯通,从遵义到仁怀的高速公路也全线通车,茅台酒厂的居民也将全部迁入进仁怀市中枢镇。
根据仁怀市政府的统计数据,2010年底,仁怀市共有白酒生产经营企业394户,酒类销售企业300户。“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599.27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95.37亿元;完成企业技术改造投资46.57亿元;实现利润270.55亿元,累计实现白酒产量逾47万千升。
仁怀规划的“十二五”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白酒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确保白酒产量50万千升,力争达到60万千升,培育规模白酒企业100户以上。
从仁怀市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大致看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的形状:遵义市仁怀名酒工业园区成立于2010年4月,以“一园多点”形式布局,按功能划分为酱香型白酒生产区和酒类配套产业区。生产区地处赤水河支流五岔河河谷地带,涉及三合、大坝、火石岗、二合、合马等乡镇,区域测绘面积26.5平方公里,工业建设用地面积13200亩左右,产业定位为酱香型白酒生产;配套产业区紧靠遵赤高速坛厂下线口,位于坛厂镇境内,工业建设用地面积2500亩,产业定位为酒类产品包装、包装物生产、仓储及物流配送等。
在茅台镇的街道两旁,随处可见“中国白酒之心”的标语,这些标语将会成为这个小镇又一场辉煌的注脚。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名酒收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